
帷幕后的人,
举双臂挪动。
舞台上的偶,谁是谁?
喜怒哀乐,由不得你!
天下乾坤,你知还是他知?
由人笑看掌上的世界.
—— 黄嫄<无题>诗 (引诗)
沈家父子和他们的木偶戏
文/图 本报记者 尤镝
清代一诗人在成都观看“被单戏”表演,即兴吟出了一首诗:台如戏单,一人一戏班。天下众生相,都在指掌间。
“被单戏”是木偶戏的一个种类,各地称谓不同,北方叫“扁担戏”,缘于用扁担担起来就能演的戏;在广东农村,称“鬼仔戏”;福建一带又称“单人指花戏”;老北京天桥俗称“耍苟利子”、“乌丢丢”。在成都,如果你听说什么地方有单人演出的“被单戏”,那一定是沈晓——
老沈
提到沈晓,不得不说说他的父亲——木偶艺术家沈慕垠,圈子里的人叫他老沈,一是老沈是他的艺名,二则是对他的敬重。
老沈当过小学教师、邮递员、编辑等,1957年,老沈在《工商导报》任文艺编辑,一次,结识了从宜宾来成都献艺的木偶、皮影戏老艺人蒋银山,便拜其为师,潜心学习木偶戏、皮影戏、时至今日,老沈感叹道:“没想到,那一次偶然的缘份,竟让我与木偶戏打了一辈子的交道。”
就在那年的下半年,老沈把成都从事木偶、皮影艺术的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,成立了成都市木偶皮影剧团,并担任首任业务团长。老沈说,我们民间的木偶艺术,历史久,品种多。就四川而言,早在唐代,就有木偶戏演出团的记载,《北梦琐言》卷三称:“唐崔待中安潜镇西川,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,军人百姓穿宅观看。”自汉代以来,前辈世人相继创造了杖头木偶、手掌(布袋)木偶、提线(悬丝)木偶、肉木偶、水木偶、药发木偶等品种,现在尚存前面三种,三种中又分若干流派。
老沈认为,手掌木偶更便于表现儿童喜爱的童话动物角色,单人和少数人表演比多数人表演更便于工作于深入到少年儿童中去,在继承了师傅蒋银山的衣钵后,整理演出了被单戏传统剧目《打老虎》和《收猪八戒》等,并在这基础上进行革新,专为儿童创编演出《猴子改过》等被单戏。从四川到北京,老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批儿童木偶戏很受欢迎。他每次去北京开会,各幼儿园纷纷邀他去表演,先后在国务院,文化部、团中央幼儿园和一些街道幼儿园演出数十场。各地少年宫看了老沈的剧本和演出,纷纷邀请他,准备建立少年儿童木偶戏队。为此,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他创编的九个木偶小戏成书出版,并附了木偶造型图样。
老沈说:“有些东西是一去不复返了,拥有时不珍惜,失去后才知它的珍贵。”
南充二木偶和成都精木偶不过长短相差一半(精木偶一尺二寸,二木偶二尺四寸)。都是用一根“命棍”(背脊骨),两根“手签”(双臂)在衣服内拨动上举表演。二木偶的《火烧濮阳》演出时满台是火,伴以木偶滚烟火和耍斗逢等技巧,十分精彩。成都精木偶小巧玲珑,《小放牛》中表现了牧童和村姑天真无邪,追逐嬉戏,翻筋斗,打倒踢等,非常灵巧。
1980年,国际木偶协会小泽明看了老沈的演出《打老虎》后,热情地鼓掌称赞,并索取剧本,赠送礼物。1981年,老沈在北京幼儿园演出时,时任文化部周巍峙代部长、林默涵副部长,教育部傅遍修副部长都坐在小朋友中看戏,第二天周巍峙代部长在会上说:“四川木偶艺术家的表演深受儿童喜爱。”
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成立后,老沈又被推选为学会少年儿童组负责人,其时,他视力不行,但仍孜孜不倦地为儿童创编新木偶戏,《小林林“喂喂喂”》、《猪八戒被困野猪林》和《宝贝种籽》已经成为小朋友喜欢的木偶戏。中型木偶戏《老公种红苕》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演出,已经是第二次评选获奖。该剧被省内外各剧团纷纷采用,中央电视台还播放多次。
半个多世纪来,老沈创作和表演的木偶戏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有位诗人为老沈写了一首诗:
被单作舞台,双手一场戏,
妙在指掌间,演活其中意,
技世为儿童,儿童有两亿,
永葆赤子心,虽老志不移。
|